
浮山在春秋战国时期是魏国管辖之地,县因山漂浮而得名。相传临汾东南有山,尧舜时,洪水横流,其山随水高低,其形若浮,故名浮山。这里是 清初至晚雍正年间,绛州李毓秀编成《训蒙文》,稍后乾隆年间,浮山贾存仁将《训蒙文》改订成《弟子规》,成为中国古代一部著名的蒙书。贾存仁出身于平阳府浮山县城内一个文化家庭,年少时刻苦攻读,后潜心于宋儒理学著述,年龄稍大中副榜,后曾游学京师,与名士周永年、戴震交结,短期参加过《四库全书》编纂工作,晚年后在家乡设帐教书,去世后葬于祖居地浮山城南佐村。
《弟子规》被誉为“人生第一步,天下第一规”,全文虽然仅有1080个 字,360句,却把一个人如何孝敬父母、友爱兄弟、立身处事、待人接物、修身治学概括得淋漓尽致。
拓宽育人途径,让学生从中体会《弟子规》中育人的意义,由记性升华到悟性,从而自觉地从中学习做人的道理,懂得如何待人,如何交友,如何修身养性,从而在潜移默化中,使他们逐渐养成宽容待人,能以平常心来处理突发事件,减少因盲目冲动而造成的后果;使他们懂得孝顺父母、感念父 母的养育之恩;能勤于读书,奋发向上,好学进取。
让同学们不要再过“忙(心亡),盲( 目亡),茫(迷茫)”的人生,要赶快觉“悟(心吾)”,找到 人的本心(爱心)——是一切智慧的源泉,也是一切快乐,幸福的根源。帮助同学们管理好自己, 力求做最好的自我。只要读诵和落实《弟子规》定能帮助同学们树立正确的理想和价值观,知道应该做一个什么样的人。在日常生活中,应该怎样做,不应该怎样做,心中明明白白,从而改掉以 前的坏习气,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,培养学生仁慈善良的心性,增强明辨是非善恶美丑的能力。
孝与感恩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基本元素,是中国人品德形成的基础。孝为百善之先。 人以德为本,德以孝为本,一个不孝的人肯定是一个无德之人,这样的人最好也无才,不然才能越大,作恶越多。所以教育孝道,培养美德是教育的首要责任。“能亲仁,无限好,德日进,过日少” 一个善于学习,懂得孝的人,总能找到最好的老师,得到许多“仁者”的帮助。
黑格尔曾说过“中国纯粹建筑在这一种道德的结合上,国家的特性便是客观的家庭孝敬。” 从历史的不断发展中我们可以看到,传统孝文化在促进国家和谐、人际关系和谐等方面发挥着 不可替代的作用。当前,全国各地通过多种举措将孝道注入未成年人心中,还注重树立典型发挥孝道的力量去感染更多的人,孝道的回归不应当仅仅是传统孝道的复制粘贴,更是传统孝道精华与时代精神的交融。
